【學佛行儀】之4  -- 心儀/身儀/佛教(佛學)

學佛的第一步是從菩薩行開始,菩薩則由人的本位為始,菩薩行者見人須自低一級、謙虛、恭敬、儀態端莊;對出家法師當出自於內心地禮敬,「信佛、學法、敬僧,三寶萬世明燈。」

中庸:「禮儀三百,威儀三千。」中國自古就很重視禮,禮儀是對人,威儀是自律。「提昇人的品質」要從外到內,由內而行於外,使內外合一。內為心儀,外為身儀,茲分述如下:

心儀

一、以慚愧心來看自己,以慈悲心待人

對任何人都要謙虛有禮貌,不與人對立,有感恩的人,就不會與人對立。心中有物,不僅障礙自己也障礙別人,應常常站在別人的立場來設想。希望別人的觀念、性格改變,先要反求諸已,改變自己,只要自己的心轉變,對方就是成就自己的人。

二、尊上謙下,見人自低一級,把每個人都當成菩薩看

人的才能、觀念、智能不同,但道心能消融人我間的分別心。彼此取長補短、互相合作,相信自己有所不足,需要彼此互為助緣,這樣才能尊重自己,也尊重別人。

三、消融自我

不要自我膨脹,固執己見。若伸張了自己就離開了佛陀本懷,佛心是無我的,我們要學佛陀的慈悲與智慧。慈悲沒有敵人,智慧不起煩惱。

四、不批評,不計較;互相關懷,互相幫助

知恩報恩為先,利人便是利已。盡心盡力第一,不爭你我多少。

五、不談論是非,不傳謠言,不聽信謠言,應多利用時間學佛、修行、護法

道場與道場之間的是非;人與人之間的是非;與自己不相干的事;別的團體的事;過去的事都不必再談;家裡的事與人無關的也不必談,時時心有法喜,念念不離禪悅。

目前有發生家庭困難、事業困難、心理上的矛盾,身體方面的問題都可以談。要互相關懷,用佛法來鼓勵、安慰、勸勉,但不涉及法律、金錢、政治。為了廣種福田,那怕任怨任勞。

六、要把佛法的理念告訴別人

初次與人見面時,不是希望他捐助多少錢、幫助什麼?而是希望他接受我們要給他的,對他有益的佛法。自己不懂深的佛法沒有關係,只要隨時隨地把因果觀念以及「四眾佛子共勉語」告訴別人,就可以使人受益。

所謂:「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」能把佛法的原則掌握住就是「得道」,提昇人的品質,建設人間淨土;佈施的人有福,行善的人快樂。

身儀

一、儀容

學觀世音菩薩的慈藹、祥和。可先由面孔的表情學習起,眼睛、臉部放鬆、略帶微笑,同時心中觀想人人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,見到每個人都當成是觀世音菩薩。因此對任何人都當成觀世音菩薩看,心中才不會有煩惱。衣著簡單樸素,整齊端莊。頭髮宜梳理整齊。

二、言語

說話要用柔軟語、親切語、慈愛語、慰勉語。回答別人的話,口氣要委婉,不能傷人;時時有耐心又親切地傾聽別人的話,假如對方的反應有些不好,要能夠及時撤退。多說關懷慰勉的話,可以使人願意與你交談,接受你對他的接引或幫助。

不開別人的玩笑,開玩笑容易傷到人,除非私交甚篤,否則不宜開對方的玩笑;對三寶要有信心、恭敬心,因此切忌開出家人的玩笑、開師父、佛教的玩笑。

不說粗魯的話,也不說尖酸刻薄的話。在佛堂,如對方致電查詢,請耐心回答。

不論尊卑,彼此以師兄、師姐互相稱呼,有職銜的可稱職銜,年紀大的稱老菩薩,年紀小的稱小菩薩,對寺院的常住法師稱:XX上師或XX法師;對外面道場的法師,年長的稱:老法師、長老、導師、老和尚或師父,法師之間以戒臘為尊卑,並非以年齡為高下。

三、動作

行住坐要注意力集中,保持輕鬆、誠懇、謙虛。

(一)殿堂規矩:

於大殿內不得穿脫海青,不得飲食,亦不得將隨身物品攜入大殿。勿將經本置於坐墊上。入大殿時,先向佛像的方向問訊,然後操手(右手在上,左手在下),安然步行至座位前,再向上問訊,禮佛三拜。殿堂內宜肅靜,不得談天、說笑、喧嘩。若攜供品,請交香燈或知客處處理。

禮佛時,大殿中央乃住持之位,不得佔用。遇人禮佛時,不得從其頭前經過。殿堂內之法器(鐘、鼓、磬等),乃龍天耳目,大眾號令,不得隨便敲打。於殿堂中經行,必右繞,不得左轉。咳嗽時,須以衣袖、手帕、衛生紙掩口,不得於殿堂內涕唾。法會結束時,請按照順序操手出堂。

(二)合掌

不只是動作,更是由虔誠、謙虛,而一心一意以使身心合一。方法:

  • 肅立,兩腳掌成外八字,腳後跟相距二寸,腳尖則八寸(前八後二 正好可平均承載脊柱落下之重量。

     可使大、小腿內之「骨幹」正直。肌肉能均勻放鬆。可使「髖」關節、「膝」關節、「踝」關節之角度合宜,  不因受力不正而致磨損、退化。)

  • 兩手掌相合,十指併攏,不可參差分離,或中空彎曲,這是表示統一圓滿。手臂靠著身體,手肘成45度傾斜,手掌不需要靠著胸部,兩掌心間略虛,以輕鬆、自然為原則。
  • 目光垂視,不吃力的注視著中指指尖,身心合一,一心無二用。
  • 身體稍微向前傾,表示謙虛、恭敬,臉部肌肉、眼瞼放鬆,心中只存著一念:我在合掌。

作用:

  • 合掌是練心、修行的方法,也是威儀、禮節的表現。對人謙虛有禮,別人會認為你有禮貌、謙虛、慈悲,你代表佛教,是有智慧的人,就像菩薩一樣。
  • 放鬆身體,氣就會下降,情緒也會因此而平穩,慈悲心,謙虛心會提昇,驕慢心、懷疑心、憎恨心會消失。
  • 二手合在一起表示統一圓滿。全心全意、自然而然。身體上的氣脈也會交會,氣通心也通,心理最平衡。
  • 「合十」,象徵心的形狀、花的形狀,代表一片心(瓣馨)香。表誠懇、敬意、友善。在誦經、喝水吃飯、工作之前先合掌,在修行上來說:是使心平靜安定,統一寧靜穩定,注意力會集中,緊張的感覺會緩和,是一種身心合一的狀態。隨時隨地合掌可以收斂散亂心、平定浮躁氣。
  • 合掌有兩種情況:
    1. 用眼睛看對方:見到尊貴者要瞻仰、瞻禮、一定要拿掌、不可背手、宜操手。在佛陀時代繞佛是右繞三匝,目不轉睛的一直看,因為佛具三十二相無論從那一方面都是大人相,就會捨不得閉目而瞻仰。
    2. 眼睛不看:已經熟悉的人,就站在面前,不敢看是表示敬意。此時合掌,眼睛看指尖,或翹請式地合掌,目迎目送。彎腰低頭,用餘光看尊貴者,到尊貴者離開再起身。如尊貴者走過來,要走到邊上合掌,有點彎腰,非常柔和、謙虛、誠懇。

(三)問訊

表示謙虛、誠懇、恭敬。方法:

  • 虔誠的合掌,集中注意力,目光注視中指指尖,放鬆身心。
  • 彎腰約90度、頸宜直、頭不可垂下。表示謙虛的、誠懇的問候、請示。

(四)拜佛

以恭敬心表示對三寶的尊敬;以懺悔心懺悔業障,承認自己往昔所造的種種罪業。不以有所求心禮拜。以有所求心禮拜會生退心,不是菩薩行,但有事的時候,也可以有所求。方法:

  • 肅立合掌,腕與心口平,兩足成外八字形。腳跟相距約二寸,腳尖距離約八寸。目光則注視兩手中指尖。
  • 右(Right)手先下,左(Left)手仍作合掌狀,腰徐徐放下,右臂斜伸,右掌向下按於拜墊中央或右膝前方,左掌仍舉著不動,兩膝隨即跪下。
  • 跪下後,左掌隨著伸下,按在拜墊左前方。
  • 右掌由拜墊中央或右膝前方,移至右前方,兩掌相距約六寸許。
  • 額頭於雙手間著地,兩掌握虛拳翻掌,手掌打開,掌心向上,此外為「頭面接足禮」。
  • 起身時,兩手握拳翻轉,手掌打開,掌心向下貼地,頭離拜墊,右手移回拜墊中央,或右膝前方。
  • 左掌舉回胸前,右掌著地用力將身撐起,直腰起立,雙手合掌立直。
  • 兩腳掌勿移動或翻轉。

(五)操手

站立而心氣下沈,就不會生氣,身心放輕鬆,頭腦清靈,就不會有煩惱。動作:

  • 兩腳成外八字。
  • 不可彎腰駝背或彎頭斜腦。
  • 雙手結彌陀印﹝即右手在上,左手在下﹞,置於臍上約三公分處。手臂舉肘不宜抬的太高,亦不宜垂落,注意手掌心,氣往下沈。雙手有如捧著一尊佛,這尊佛是你自己,你要愛護自己,小心照顧他,心才不會胡思亂想,這才可以建立信心。眼觀鼻、鼻觀心,後頸貼靠衣領,不可東張西望,儀態端莊內心默念佛號,或注意動作。

(六)蹺請

迎接長老、高僧時目迎目送。動作:

  • 彎腰四十五度,腳不動,合掌,身體跟著視線而移動,用眼睛的餘光目迎目送。

(七)立姿

不宜叉手或將手放在身後。

(八)坐姿

手放在膝蓋上,手心向下,兩腳相距約一個拳頭的距離。亦可用操手或平放在腿上,大姆指不結印,只是平放。與平輩同坐可以蹺腳,若與長輩同坐則不宜。當盤腿坐時,不可向身份高的人講話,也不可以靠著沙發坐著與長輩說話,應坐直。

(九)長跪

先伸出左(Left)足,右(Right)膝彎下,左足向後收回與右膝平行一起跪下。臀部不可置於腳跟,要伸直身體。 起來時,左足向斜前伸,身體站直,收左足,與右足平行,身體伸直。

(十)行走

1. 獨行:

  • 在佛殿內或集眾之場合採操手之姿勢。
  • 平時走路,二手自然垂落,自然擺動。不宜背手走路。(懈怠相)

2. 與師父同行:

  • 走在師父的後面,約一個肩的距離,當師父向自己說話時才趨身向前。
  • 進出門時,替師父開門後,讓身左側,待師父進或出門後,要關上門。
  • 若與師父去寺院,當到達時,要快步走向前去向對方通報,讓對方準備。
  • 不宜黏著師父、法師,或抓著出家法師走路。
  • 下來時,師父坐左邊,徒弟坐右邊。

3. 走過師父面前:儘量避免從師父面前經過,若必須時,走到師父面前要弓身問訊,彎腰而過。

4. 請示師父:

  • 先不急不緩地敲問,聲音大小要適中,進門之後先問訊,再把門關上。
  • 站在師父右側,先問訊再側身彎腰請示,或低著身體請示;如須久談可跪下。
  • 拿東西給師父看,應先問訊、彎腰以雙手捧交給師父。
  • 需要等候,可站在右後方,若師父未示意離開,不可擅自離去。如師父吩咐坐下,方可坐下。

5. 與父母同行:走在父母身後差一個肩,在後面保護父母,如父母年老則須加以攙扶。

6. 走過客人面前:(如典禮、法會中)宜彎腰而過,不擋住對方的視線。

(十一)接聽電話

不論對方是誰,第一句話是:阿彌陀佛。報出自己的姓名,告訴對方自己的身份,再說想要表達的事。如對方不在要留話。接聽電話時,如對方要找的人不在,應將對方的姓名或電話記錄下來,以示尊重。

(十二)乘車

上車時,替師父或長輩開車門,並用手擋住車門上的頂蓋,以免不小心撞到頭。下車時,自己先下車,看停車的地方是否乾淨,安全才迎請師父及長輩下車。如主人開車,應坐在前面駕駛座之右(或左)方;如乘計程車,駕駛座之右(或左)後方是大位。

(十三)拜訪

拜訪時,以普通的裝束,要不亢不卑,用平常心很有禮貌的態度與人接觸。見人先合掌念一聲「阿彌陀佛」,不說太多的廢話掩飾自己、誇張自己,也不要把師父神化。

進門時,換拖鞋,要先問訊,不可穿上主人的拖鞋。進去之後,不可東張西望,東摸西摸,對特別貴重的東西不宜多看,以免別人懷疑,除非主人示意,但亦不可觸摸。

(十四)用餐

(在齋堂)宜安靜,不宜交頭接耳,應端身正坐。雙手舉碗及筷,雙腳不宜蹺起,當用齋完畢不宜走中間之走道,宜從兩側離開。

(宴會時)面向門口是大位,主人與客人對面坐(圓桌)。師父請吃飯時,若生客是尊客,則師父坐客位,客人坐主位;熟客若是尊客,則師父坐主位,客人坐於師父之側。請師父吃飯,要安排師父的侍者坐在師父的右邊。搭車時,師父之僧袋由侍者攜帶,居士不必代勞。

(十五)接待法師

如尊貴的法師到訪,要奉茶、奉毛巾、點心。依序是:

  • 先拾毛巾:夏天用冷的,冬天用熱的,都要沾濕。
  • 再送茶水:水倒八分滿。
  • 送上水果。如果師父突然光臨,沒有準備供奉也不要緊。

註:送東西給師父時,要舉到眉心;收的時候要先問訊,走過師父面前要低身,當師父請你坐下時,說謝謝師父慈悲,阿彌陀佛。

(十六)家居生活

對待家中的每一個成員都要尊敬、有禮貌。家人在看電視,即使他是晚輩,走過他的面前,都要彎腰低身而過。說話時,不輕易用命令、指揮的口吻,也不宜用手揮來揮去的命令。要彬彬有禮,使用商量的態度,才能使人對你尊敬、信賴。

(十七)睡覺

採吉祥臥,臉側向右方,枕頭與肩同高,右手置於枕側,右腳伸直或彎曲,左手置腰間或平放;左腳自然彎曲,雙腳的膝蓋、腳踝不可接觸,輕鬆、自然的側臥對健康有益,也可以減少做夢,能安詳的入睡又容易清醒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 

 

佛教慈濟綜合醫院
www.tzuchi.com.tw/ - 頁庫存檔類似內容
您公開 +1 了這個項目。 復原

慈濟全球資訊網
www.tzuchi.org.tw/ - 頁庫存檔類似內容
您公開 +1 了這個項目。 復原
慈濟,證嚴上人,慈濟人,慈善,醫療,教育,人文. ... 全人醫療看健康的好所在. 「這是我見過最好的醫院,服務謙恭、場地明亮又乾淨。... 人文志業 ...
您已造訪這個網頁 3 次。上次造訪日期:11/9/29花蓮慈濟綜合醫院職業醫學科--首頁
www.gilee.com.tw/oem/ - 頁庫存檔類似內容
您公開 +1 了這個項目。 復原
目前已增加網絡醫院讓宜蘭、台東勞工就近就醫! <服務項目>. 職業傷病鑑定、 ... All right reserved 2006 by 東區勞工職業傷病診治中心花蓮慈濟綜合醫院職業醫學科.
佛教慈濟綜合醫院- 维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书
zh.wikipedia.org/zh-hant/佛教慈濟綜合醫院 - 頁庫存檔類似內容
您公開 +1 了這個項目。 復原
佛教慈濟綜合醫院簡稱慈濟醫院,是由證嚴法師設立的慈濟功德會募款建立的醫院。 最早設立的院區為花蓮慈濟醫院,於1986年8月17日啟用,2002年升格為台灣東部 ...

慈濟醫院的相關搜尋
慈濟醫院 新店/台中慈濟醫院/慈濟醫院新店分院/大林慈濟醫院/花蓮慈濟醫院
慈濟醫院台中分院/台北慈濟醫院/慈濟醫院新店分院掛號/潭子慈濟醫院/新店慈濟醫院門診表

arrow
arrow

    sy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